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汾雅維修紀事

 南琶「汾雅」維修紀事

 

原由

好友北港阿義,熱心南管,主持汾雅齋,積極培養新苗。有館東先生,喜斫南琶,更樂施於南管絃友,以是有「汾雅」南琶之誕生。

 

此琶因有退絞之困擾,庚子年切,阿義託余設法。本以為輕鬆可解,怎奈,密合度調整委當,問題卻依舊。著實困住我了,沒遇過這個情況,一時也不知所以然。

 

適逢我的竹籐編藝生修業開課在即,於是這件燒腦的事就暫且擱置,實有愧於好友之託,心有不安。現今課業已屆期末,趕緊繼續探究此難題。

 

一、維修前觀察

 

1館東先生的工藝水平相當高,每個部件都做得非常工整用心。而且用料也都到位,三才、四相、九品、八駿、絞子,都依早年高檔琶的用料,不含糊。

                                                            圖:汾雅-20201108-01-


                                                            圖:汾雅-20201108-02-面


圖:汾雅-20201108-04-鳳尾三才四相-S



2覆手使用的猜測是殼斗科的赤柯木,韌性很強的台灣硬木。

圖:汾雅-20201108-03-桶身覆手



3全琶已上薄生漆,琶名「汾雅」二字為北港阿義之女手書,典雅可觀。

圖:汾雅-20201108-06-琶名



、維修過程

1之前研判退絞之因,依我有限的經驗,直覺得是絃軫與軫眼密合度不夠的問題。既然不是,就從木料上來思考,可是從軫眼上有限的露出,也看不出所以。只是木色偏白猜測是偏軟的木料,然而我也曾見過用杉木做鳳尾的琶。所以這個木料的因素影響應該不大。

休息的這一段時間裏,我常會思考這個問題。有一天,拿起早年製琶名家高來先的絃軫來比對,發現了一個可以探討的點來 -- 「錐度」。

圖:汾雅-20201108-08-與高來先之比較




圖:汾雅-20201108-09-與高來先之比較



2要探討這個問題,就把家裏所有的琵琶軫眼的直徑都測量出來,做一個錐度的比較表。結果是汾雅的絃軫平均最大,而且 > > > 。似乎也符合現在的情況。

如何來驗證呢? 再來思考。


 3驗證的方法就只能是用新設計的錐度,來實驗。

先車一段白楊木將最嚴重退絞的第三絃絃眼補滿,再車一隻錐度小一些的絃軫。

圖:汾雅-20201117-07-塞孔膠合


圖:汾雅-20201117-08-試驗絃軫


(左:原軫  中:測驗軫  右:高來先的軫)

錐度先縮一點,留下微調的餘地。右側高來先的軫子錐度有點過小,這支絃軫就在肩部放大處裂開了,斷一支卻換一套四支。好傷。

4、昨天填軫眼的膠乾後,重新開軫眼。再將試驗用的胡桃木絃軫合嚴實,然後將四絃皆安上,調音測試,還刻意拿木料輕敲絃軫。結果,沒有退絞的狀況,看來是可以解決問題。

圖:汾雅-20201118-02-3眼重開


圖:汾雅-20201118-05-上絃試音


5、這次填軫眼選擇使用比杉木稍硬些的花梨木,取其與黑檀軫的硬度差距不要太大。

 四支絃軫共八個軫眼,各自要削出密合的木栓,真也是不輕鬆,然後膠合待乾。

圖:汾雅-20201119-04-填塞軫眼




隔日膠乾後,是重開軫眼的重頭戲。

先將每個軫眼用鑽頭鑽出個引孔,然後絞出大小孔預定的直徑來。每支絃軫各自不同,所以就得邊挖邊合。因為改變了絃軫的錐度,該挖大軫眼還是修細絃軫,就得準確拿捏。不小心過了頭,就得重來。

這時不禁想到西洋提琴的製作工具,整套搭配,應該是較方便有效率的多。

圖:汾雅-20201120-02-先引孔




四支軫子,八個軫眼,削、絞、銼、磨、量。花了一個下午加一點點晚上。終於是完成了重配軫眼的工序。

再將四絃全安上,初步調音測試。結果是穩定的,刻意拿木頭去輕敲絃軫,也不見退絞的情況。再來就先擱置幾天,隨手試彈,觀察會不會出現原問題來。

圖:汾雅-20201120-06-重開孔完成



在修理的過程中,意外的發現,第一相竟然脫膠了。但是並未全脫落,就待日後髹漆時再來重膠。

圖:汾雅-20201120-04-1相鬆動

6、絃軫處理好後,一邊等待時間,一邊請琴主阿義兄親自來體驗一下。好做雙重的認證一下。結果,阿義兄到家時,竟然仍然是退絞。真是不給力!這下又掉回原點了。

百思不得其解,還有其他沒考慮到的因素嗎?一直還是相信錐度的思考方向是對的。再仔細觀察第三絃眼,大絃眼中有一個小黑點,像是軫眼不平與軫子磨擦出現的黑點。於是先將黑點輕輕刮除,再上絃試。沒有退絞啊,為何阿義兄在時會退得如此嚴重呢?只是第二軫和第三軫,有一點晃動,感覺僅靠單邊扣緊。於是再將絃眼調整一下,使兩眼都能密合。上絃再試一段時間,其間時時退緊試絃。而且還調得比標準音還高(A=442)。也沒有退絞。於是再約阿義兄到家來試。

1/17阿義兄從台北錄影回程,再到家來試。結果是OK的。

 

7、軫眼的問題解決之後,接下來就是上漆的工序了。

原本館東已經有上生漆了,只是沒有打底灰,而且琵琶木胎也沒有磨平再上漆,於是產生的漆層厚薄不均的情況。

圖:汾雅-20210125-03-只上薄漆-S

8原漆已經有推光了,所以上漆之前,就得先將原漆用粗砂紙磨花,才能咬合得牢固。

圖:汾雅-20210125-01-原漆磨花-S          汾雅-20210126-01-全琴磨花-S

      

等到汾雅原先以為漆薄見木,深棕色的地方,竟然出現了紅色的色漆。趕緊請阿義兄詢問斫者館東先生,答案是紅色漆是打底用的,所以沒有貼布也沒底灰,真是誤會大了,誤判。

於是與阿義兄商議取得共識,底灰用粗鹿角霜灰,適度增厚,顏色則僅純黑色,琶銘則維持原來的貼金。

 

9髹漆前,先將面板貼膠布以防沾漆。然後先上生漆固胎。

圖:汾雅-20210130-01-貼布防漆-S            汾雅-20210130-04-上生漆-S

       

7-3、上粗灰。有不均勻的地方,補上粗灰,再罩漆。

圖:汾雅-20210201-03-上粗鹿角霜-S                            圖:汾雅-20210203-01-粗灰不勻-S                         




圖:汾雅-20210204-04-粗灰罩漆-S

7-4漆乾後,還是有不均勻,再補粗灰。乾後再罩生漆和細灰。

圖:汾雅-20210207-01-再補粗灰-S                       圖:汾雅-20210209-01-細灰-S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