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習作020-20121125-22-樟木瓶合照-A
陸續整理了幾段樟木粗胚,就來練車樟木。
圖:習作020-20121125-24-樟木罐-A
直徑:75.6mm 高度:58.9mm
自從參加了 Andy Chen 大師在台北的講座後,對於他那種薄如蛋殼的罐子造型,很入迷。就來練習挖空吧!
造型憑著印象中的殘存,重點在儘量的挖薄。
圖:習作020-20121125-26-樟木罐-A
但是樟木的纖維較粗而鬆,偶爾還會有亂紋,所以要車到細薄,就很令人神經緊張了。
中式的挖孔刀,純粹是用刮的。所以刀鋒不利或是用力太過,都會造成木纖維的撕裂,而形成坑坑洞洞。
參加講座之後,發現西式的刀法,並不純然是用刮的,也是有用削的。所以要找個時間,用高速鋼圓棒再來仿製一隻西式車刀來練習。
圖:習作020-20121210-01-樟木罐補蓋-A
輕靈小巧的樟木罐,握在手上把玩,手感還真是不錯。而且還能留下滿手的樟木香味。不過,既然是可儲存東西的”罐”,沒有蓋子總覺得有所欠缺。那就來設計一個可以搭配的蓋子。
這個蓋子,要有”蓋”的功能,卻又要儘量避免破壞原有的造型。口緣就要儘量的薄,而且又要有能施力的”鈕”。於是就車了個這樣的一個罐蓋。
罐蓋的材質是帶有濃濃的酸枝味的”印尼紫檀”(原木地板商的稱呼),色澤深咖啡色,還蠻能搭配的,只是會搶了樟木本身的味道。
圖:習作020-20121125-27-樟木梅瓶01-A
直徑:96.3mm 高度:196mm
這段樟木較新鮮些,味道也較濃,木色帶點粉。
前陣子都在車相思與花梨,現在車起樟木相對的輕鬆愉快多了。
圖:習作020-20121125-32-樟木梅瓶02-A
直徑:78mm 高度:150mm
這段樟木,色澤帶點青。
瓶蓋剛好碰到木心,有出現一道裂痕。
圖:習作020-20121125-35-樟木梅瓶03瓶身-A
白泡泡,幼密密的瓶身,可惜的是腰部與底部各有一個節點。
圖:習作020-20121125-38-樟木梅瓶04瓶身-A
以上兩個,都只完成了瓶身,冬天天黑得快,來不及車瓶蓋。
以下是補上瓶蓋的留影。
圖:習作020-20121202-01-樟木梅瓶03加蓋-A
直徑:106mm 高度:225mm
圖:習作020-20121202-03-樟木梅瓶04加蓋-A
直徑:93.6mm 高度:193.5mm
除了肩部多一條線外,瓶蓋上也多幾條線,讓整個的作品的視覺效果豐富些。
曲線流暢,很順眼,讚!
回覆刪除挖小洞,我也用了六角板手,改成一把小刮刀,真不好刮,很佩服陳老師改造功力!
[版主回覆01/04/2013 13:02:04]謝謝學長的鼓勵! 我會再接再勵。
也很想學陳老師,用六角板手來磨挖孔刀。只是一直找不到廢板手,就一直懸宕著。好在我目前並沒有挖那麼小和那麼薄的孔,所以就再稍待些時日再試囉!
技術比老師純熟 梅瓶用柚木後放一段時間會變黑又又亮可試試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1/04/2013 23:10:59]厚! 阿桂這麼說, 會壞我給老師打屁股的喔!
柚木會變黑又亮, 這倒是沒見識過. 有機會一定來試試!
格主^^
回覆刪除我現在也正在磨請人代工好的香樟聞香瓶^^
格主您說的薄如蛋殼的造型
不知會不會是刀具的關係
國外的車床刀具滿多花樣的
例如這影片裡用的,真的是薄如蛋殼@@
特殊刀具
[版主回覆01/05/2013 00:22:19]磨樟木聞香瓶? 可以想像得到的滿手樟木香, 心曠神怡喔! 磨到幾號砂紙呢?
講座當天我只看到老師用碗鑿來車高腳杯, 也很薄很細, 至於那個薄如蛋殼的小罐, 是老師的展示作品, 使用甚麼工具, 如何車出來的? 我沒看見, 不好說!
西洋的教育學風充滿了 DIY 的精神, 所有的工具治具, 都是依自己的習慣和條件, 自行設計或改良而來的. 所以 Youtube 上有很多人發表很多不同的工具, 看得人眼花潦亂, 都具有不錯的參考價值. 但是如何慎選適合自己的工具, 才是重點.
我沒有影片中的可替刃車刀, 也沒有高速鋼板來磨刀片. 身邊最容易取得的, 就只有金工銼刀, 如何打磨出類似影片中的挖孔刀, 就是我近一兩個月來的功課, 未來的路子還很長呢!
陳老師說, 挖內孔不單只是講究薄而已, 還要均一. 這困難度就不是倍數, 而是次方的了. 西洋的朋友就有人利用雷射儀來做輔助, 這你能想像得到嗎? 我至今仍是想不出道理何在! 所以說, 路子還長得很呢! 繼續努力囉!
哇! 快可量產了!
回覆刪除看了灰仔筆記,買了六角板手但不知怎麼磨咧---- ~^_^~
[版主回覆01/05/2013 00:47:25]呵呵...數量是有一些, 離量產還遠得呢! 何況, 量產要做甚麼?
這個六角板手的傳說, 是當天灰仔和我在課後和陳老師請教小罐挖空的技術問題時, 老師依照國內的環境與條件, 隨口建議的可用材料, 應該是著眼於其九十度的彎角, 至於刀形如何, 如何磨製? 陳老師應該是有經驗的, 只是當時沒有細問.
御風有興趣的話, 共同來研究與實驗看看! 如何?
車薄真不簡單!
回覆刪除外型線條又更美了
瓶蓋的部分,接觸瓶口的緣再薄一點應該會更優雅。
[版主回覆01/05/2013 00:56:16]汪老師所提的問題, 我之前也有注意到了.
也已經在修正這個問題. 目前的工法已能儘量的薄, 但是一個不小心, 就變厚了, 如果硬是修薄, 那麼桃型的鈕與蓋又會拉開距離, 而形同分離的感覺.
如何調整功法, 又是一個課題了, 繼續努力, 感謝汪老師的提醒!
薄如蛋殼應該很不簡單吧~~ 刀具 木質 車床和手的穩定度 也許各樣都要到位才行~~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1/05/2013 01:07:54]薄如蛋殼, 確實是不簡單, 尤其是要講求厚度均一, 那更是困難的三次方!
但是就是因為它的難, 所以更能直接的感動到人心!
樂迷所提示的這幾點, 確實都是要點, 尤其是能考慮到 "木質", 可見是玩木的高手. 當日老師也提到這一點, 他說, 要把高腳杯的腳車細, 並不難, 但是有些木頭, 就是做不到!
我平常都是用600號砂紙磨,磨完上一層底漆
回覆刪除然後再用800號磨,再上一層底漆,最後用1000號砂紙磨
今天只先磨完600號+上底漆,因為太累了,只好一天做一點囉XDD
[版主回覆01/05/2013 01:23:10]NO哥還真是有耐心, 按步就班的作業.
我本身比較喜歡摸娑木頭的膚感, 所以客觀因素若是允許的話, 我是比較偏好不上漆的.
我都是請人代工,但代工的老闆沒在上漆= =a
回覆刪除所以我想上漆也沒法上><.....
不過我喜歡自己拿砂紙磨就是了XDD
怕會裂開的木頭會上個底漆再磨
[版主回覆01/05/2013 09:56:36]玩木頭, 就是要自己動手才親切! 重則伐木整治, 輕則成品撫娑把玩. 玩木的樂趣會與時俱增的.
怕木頭開裂, 確實也是考慮上漆與否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