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指下波南琶,是台北華聲南樂社金蓮師姊的。雖然不是老琵琶,但是在她手上應該也有二十餘年了,而且是時時操練,不是閒置的。所以也漸有文雅的老音出來了。
2012年底,因為發現頸部有斷裂而送來我處維修。
圖:指下波-20121118-01-維修前觀察-背全-A.jpg
維修前觀察:
一、型制用料:
1、肩腹較狹,依所用木料看,似為新作。
2、桶身福杉、桐面、棗木絞子、覆手似鐵刀木。
3、三才、八駿、琶銘、覆手絃眼、軫頂梅花飾等,一應皆用白色亞克力。
4、四相九品皆用玳瑁。四相頂尖用白鐵絲隔開南北坡。
5、箍藤非真用藤箍,而是用汽車補土堆出。
6、漆法,用的是一般的汽車補土外加化學噴漆。可惜連桐面亦噴上黑漆矣!
7、絃軫是淺色的硬木,形制偏細了些。調音緊絃較為費力。
二、損壞情況:
圖:指下波-20121118-03-維修前觀察-頸-A.jpg
2、琶頸已經完全斷裂,僅靠著薄薄的一層四相下的梧桐板撐著。難怪張絃試音時,一點也承受不住絃的拉力。這也是今次修琶的重點項目。
三、維修過程
圖:指下波-20121118-23-去漆後觀察-預計的修補線-A.jpg
1、去掉斷頸部份的漆層,露出木質部份,才能清楚的觀察出病因來。令人驚訝的是,出現了一個直徑約13m m 的大木節,納悶的是,這是個活節,並沒有立即的傷害。卻還是引發指下波的斷頸。
2、再看節點的下方,竟然發現有一隻小木栓。這支木栓的存在必要性,完全想不透。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原作時即有裂傷,木栓用以補強的。但是從裂痕上觀察,看不出能補強甚麼,反而新裂痕,是由木栓處所延伸出去的。
3、頸部的這段木料,看起來相當的鬆軟。
圖:指下波-20121202-03-修斷頸-A.jpg
想好了預計的工法,畫上修補線,裁出榫位,再取一段白楊木做修補材。
圖:指下波-20121208-02-鑲蝴蝶榫片-A.jpg
圖:指下波-20130106-02-頸再斷-A.jpg
無奈,只得重新檢討工法了。
斷面的膠合處開裂,那是合理的,因為木頭端面的膠合力,本來就是偏弱的。但是竟然產生了新的大裂痕,這木料的鬆軟程度真是弱不經風。而原作者竟又將琶頸削得很細。相對的就更脆弱了。
圖:指下波-20130106-04-用生漆膠合斷頸-A.jpg
充份佈膠,再綑綁綿繩加壓。不過,生漆的乾燥時間,依照天候溫濕度與佈漆的厚薄而有很大的差異。為了保險起見,這樣一等,就到2013年的三月,無可誨言的,是有點挫折。
但是,這個端面的膠合,還是禁受不起的,從鳳尾施小力試推一下,就脫膠了。強大的無力感。
這等待的這幾個月期間也一直思考著,在霹靂手段之前,是否還存在著稍溫和些的工法。
圖:指下波-20130422-01-修整頸形-A.jpg
待膠乾後,以姆指鉋來整修外形。
圖:指下波-20130427-01-頸形修成-A.jpg
這段相思木,還帶閃花喔!
一樣的試力。固定桶身,從鳳尾處往前推力,終於見到好結果了,修補的卡榫接縫處再沒有開裂了。四絃全上,也是順利承受拉力。像吃了定心丸一樣,終究是不需要使出霹靂手段啊!
不過,依這桶身用料的情況而言,琶頸過於鬆軟衰弱,而原作者又將之削得過細,所以總讓人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
一切還須時間的考驗!所以不建議金蓮師姊作全面的修飾和重髹。
圖:指下波-20130428-01-琴頸上漆-A.jpg
等到繁複的漆工序完成後,滿懷心喜的上絃試音。結果啊!竟然在榫接的合縫上出現了漆斷。
頓時整個心都涼了,這代表著,第二次的工法設計,強度依然是稍嫌不足的。一時真的是心灰意冷,此後就一直的涼在牆上,不理它,看它能折騰我多久!
圖:指下波-20140404-02-二次的失敗-A
圖:指下波-20140405-01-第三次補強-A
既然頸部太軟太細,就用相思木來加強整體頸部的支撐。幸好只差些微的強度,所以不再用榫,而直接黏合。
圖:指下波-20140407-02-膠合後補灰漆-A
再利用灰漆,將黏合處修填平整。
圖:指下波-20140501-00-上漆後-A
上漆完成,由於只是修補而不是整支琵琶的髹漆,所以沒有講究到很細。
上絃試音,撐得住四絃的拉力沒問題。終於可以向金蓮師姊交代了。
只是絃路有問題。一來伬孔發悶,二來抗指。只得再來一道修整絃路的工序。
圖:指下波-20140501-01-整修品高-A
將絃卸下,仔細比對絃路的排列。千萬別修過頭,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
圖:指下波-20140501-02-整修鳳嘴高-A
抗指的問題則來自於鳳嘴,原來鳳嘴已被後人墊高一片木片。本以為是竹皮上漆,結果,竟然是墊牙片。真是令人跌破眼鏡!
圖:指下波-20140501-05-整修完成正背面-A
經過一番調整之後,彈得順手多了。出音也不錯,鬆活健康靈敏,有點老琶的味兒。
雖然差點讓我撞破腦袋!但是也很高興,又救回了一把好琵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