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飛鵬維修記事

前言:



圖:20060707-飛鵬出讓前回顧-01-A.JPG


1飛鵬是我收藏的第一把南管琵琶。當年到台北華聲南樂社跟吳昆仁老師與江月雲老師學南管時,就被南管琵琶玲瓏有緻的形態所吸引而著迷。某一天,趁著老師興緻不錯的時候,向老師表達想收藏一把好琶的願望。老師想了想,終於是答應了。說會幫我找一把上品的好琶。

2幾週後,老師拿出了飛鵬,問我喜不喜歡?

3、製作年代不知何時,是有一些老,但是被照顧得相當的好,桐面沒有任何的損傷(連最常見的甲傷都沒有)。漆面雖是化學漆,但是平整晶亮,不凡的漆工。

4、製作工藝更是上乘與用心。四相八駿九品用玳瑁,三才用青鮑貝拼花,琶銘用白珍珠貝,箍籐確實用籐皮,絃軫用毛柿木,做工規規矩矩。

5、琶銘印章白珍珠貝,屬名 劉文和作。此姓名,不知是原斫琶者,抑或是琶主人屬工所製。若是斫製者,也不知是何許人,專職斫琶人,抑或是絃友自斫?一切都未可知。只是我尚未見過有相似工法的南琶。絃友自斫的成份較大。

6、桐面完整厚實,天尺結構未見鬆脫,琶音強健,不爆不燥,具有成為好琶的良好基礎,當時也確實稍具老音。

7、後來陸續又收藏了幾支琵琶,而且也嚐試了斫琶,所以家裡並不缺琵琶。剛好華聲南樂社有絃友尋求好琶,因緣際會,就將飛鵬讓給台北的 黃玲雅 女士收藏了。

8、當我將樂殿樓修好後,卻傳來飛鵬在新主人的手上,斷曲項了。真是令人震憾的消息。認知中,飛鵬是有很強健的體魄的,怎會有現在就斷頸的可能!



檢視:

1、送回樂殿樓時也交換回來受傷的飛鵬。終於可以仔細的審視飛鵬的傷勢,也看看久違了的飛鵬。幾年不見,竟已有點滄桑之感。



圖:飛鵬維修-20130511-02-曲項斷裂-A.JPG


2、曲項的斷法與樂殿樓相同,但是琶頸留下的木料更薄些,木料尚稱強健。



圖:飛鵬維修-20130512-01-斷裂面-A.JPG


3、仔細看斷面木紋,白皙有亮澤,並非老朽之貌,符合我一直以來的認知。

4、後頸部有三四道淺撞傷。

5、琶銘右側的漆面起泡。

6、鳳嘴右側脫膠。

7、桐面稍見甲傷。



維修程序



圖:飛鵬維修-20130512-04-取下鳳嘴-A.JPG


1、將受傷的部件做分解,青鮑天牌取下、曲項取下、鳳嘴分離。殘留的舊膠痕清除乾淨。



圖:飛鵬維修-20130512-05-曲項試組-A.JPG


2、再將各部件試組,確保各部位的正確位置與密合度。



圖:飛鵬維修-20130512-07-加壓固定-A.JPG


3、上太棒膠,加壓固定。靜候三天,確保膠能完全乾透。



圖:飛鵬維修-20130521-01-木栓引孔-A.jpg


4、這次的引孔,我選擇 8m m 的鑽頭。著眼點是,琴頸部份的殘留部份較薄,而木材的纖維較強健。



圖:飛鵬維修-20130521-03-車相思木栓-A


5、木栓還是用我最愛的相思木,8mm,與引孔輕鬆密合。



圖:飛鵬維修-20130521-06-木栓整平-A


6、木栓的膠合,使用的是太棒膠。完全乾燥後,切斷整平。



圖:飛鵬維修-20130521-07-裂痕處除漆-A


7、曲項膠合後,上漆前得先將破裂的原漆剔出一道缺口,方便修補灰漆時的附著力。



圖:飛鵬維修-20130521-09-琴頸有輕傷-A.jpg


在琴頸部,發現了四道大小型式統一規則的撞傷。這原因或許是琴主有某種特殊的使用習慣使然,「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不免令人懷疑,這次的斷頸,是否根源於此?



圖:飛鵬維修-20130530-01-天牌鳳嘴膠合固定-A.jpg


8、木栓處理好後,即用牛皮膠,蓋上天牌和鳳嘴。再用繩索綑綁加壓,候乾,



圖:飛鵬維修-20130603-01-曲項再補灰漆-A.jpg


9、將琴頸破損處,用生漆調灰填補。到這一步已是粗中細,第三道的灰漆了。等到它完全乾燥後,即可打磨堆光修飾了。




圖:飛鵬維修-20130622-01-曲項灰漆完成-A.JPG


10、等了一週才有時間細磨和推光,也剛好可以讓灰漆乾燥較充份些。

11、上絃試試,承受得住沒問題。再來就得琶主人的愛護和時間的考驗了。



圖:飛鵬維修-20130622-03-完成圖背面-A.JPG


在把琴送回新主人手上前,再照一張留念。真是一把工藝水平很高的琵琶,希望以後的琶主人,都能欣賞到飛鵬的美,而更寶愛之。



< 完結 >

1 則留言:

  1. 這真的太強了!
    [版主回覆06/19/2013 23:36:37]這把飛鵬的斷頸, 和樂殿樓類似. 所以修復工序還算是駕輕就熟. 只是小地方留意其差別性罷了.
    只是花費了我不少工作之餘的休息時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