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浮塵學車軹-221-圓果盤上漆

圖:習作022-20130121-22-乾果盤上漆-A.jpg



去年十二月初,車製一面非洲花梨乾果盤,欲送大妹夫婦作為新居落成賀禮。(參考:http://tw.myblog.yahoo.com/chus-note/article?mid=798&prev=819&next=781)


想想,總覺得素面木盤有點不成敬意,所以將送出的禮,暫留在工作室一段時間,做上漆的裝飾工程。


 


圖:習作022-20130121-23-乾果盤上漆-A.jpg



使用的是天然生漆,做擦漆的工序。


 


圖:習作022-20130121-25-乾果盤上漆-A.jpg



擦一遍,磨一遍,一道一道不厭其煩。


 


圖:習作022-20130121-18-乾果盤上漆-A.jpg



擦完了漆,再摺漆推光,也是一遍又一遍。


 


圖:習作022-20130121-32-乾果盤上漆-A.jpg



終於是完成了。


 


圖:習作022-20130121-17-乾果盤上漆-A.jpg



再刻銘填金落款,更顯情意深重。外甥子女 N 年後,或許會懷念一下,這是舅舅親手做的喔!


 


圖:習作022-20130121-33-乾果盤上漆前後對照--A.jpg



 


上漆前與上漆後,做個對比的照片。感受會更加明顯吧!


 


圖:習作022-20130121-33-乾果盤上漆前後對照--A.jpg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浮塵學車軹-220-貝盒的變型

圖:習作023-20121210-01-花梨貝盒與腰盒合照-A



本週的練習,主要是延續上週的單板薄貝盒的車製。


 


圖:習作023-20121210-05-花梨貝盒01-A



直徑:81.5mm 高度:24.9mm


這個作品,花梨木本身黃得很均勻,有黃花梨的感覺。


圓頂也很順暢飽滿。視覺與手感都很不錯。


 


圖:習作023-20121210-12-花梨貝盒02-A



直徑:79.2mm 高度:25.6mm


這個作品色澤也是偏黃。


 


圖:習作023-20121210-28-花梨貝盒03-A



直徑:80.8mm 高度:24.9mm


這個作品就帶有較深色的木紋。


 


今天所裁的這塊板料,油線含油量豐厚。盒子打開後,常可以在盒內看到,沿著油線,會覆著一層厚厚如綿絮般的結晶,香氣撲鼻,聞之令人神爽!


 


圖:習作023-20121210-35-印尼紫檀貝盒-01-A



直徑:77.6mm 高度:23.3mm


這個深褐色的作品,材質是印尼紫檀,這是原木地板商的說法,真實的學名我是不知道的。整個木料並非油脂很重,可是帶有很重的酸枝味。用砂紙輕磨木材表面, 三坪 大的房間就充滿了一股酸枝味。


木色與木味,我個人也是蠻喜歡的。不過,聞慣了台檜肖楠味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意見吧!


 


圖:習作023-201201210-40-花梨束腰盒01-01-A



直徑:82.3mm 高度:24.5mm


車順了薄貝盒,又不安於現狀了,一直想再加以變化。


貝盒雖然盒中央有開口,較利於木盒子的開啟。不過基本上它還是屬於圓弧的造型,手感滑順,卻不利於持穩。


於是設計了一個方邊有束腰的盒子。如此一來,要開啟木盒,左右手就都能有握持的施力點。


不曉得這類型的盒子有沒有既定的名稱,辜且就稱之為"束腰盒"吧!


這個作品的木料,有相當豐富的特色,有閃花有鬼面紋有油線。


造型上,圓頂車成微微內凹,增加放置時的穩定度。


 


圖:習作023-201201210-45-越南柳安束腰盒01-01-A



直徑:79.9mm 高度:25.8mm


這塊木料,當時的原木地板商稱之為"越南花梨"。可是看他的木紋,木材肌理,我是嚴重的懷疑,所以就一直被我冷落在工作室的一個角落。


這次特地把它翻找出來試試,大概有十餘年了,看它的烤漆,竟然都已經有冒泡脫落的現象了。但是儲放的空間,並不潮濕啊!


本以為是廠商的烤漆有瑕玼,這次上了車床之後,才理解,原來是這木料的油脂特別豐厚,烤漆難以附著吧!豐厚的油脂,讓作品在手上都覺得黏手。


這麼豐厚的油脂,香味如何呢?這點就可惜了,是某種柳安木的味道,稱不上“香”啊!


 


 


圖:習作023-201201210-50-印尼紫檀束腰盒-02-A



直徑:81.4mm 高度:22.5mm


第三個作品就拿印尼紫檀來試車。


由於這批木板較薄,所以成品也薄了約 2~ 3m m ,另有一番的細緻感。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浮塵學車軹-219-花梨薄貝盒

圖:習作021-20121203-41-花梨貝殼盒合照-A.jpg



先前車的銅鑼燒印泥盒,都是用的雙層花梨木所車成的。


這週嘗試利用單片花梨木來車各式的小盒子。


犧牲一點內部的空間,但是就沒有拼接的問題。


車製的重點在於,卡榫的車成,只能有一次的機會,沒有多餘的厚度可以失敗。


另一個重點就是,為了空間的儘量大,就得儘量車得薄,那種緊張度,就提昇了不少。


 


圖:習作021-20121203-42-花梨貝殼盒01A-A



直徑:84.8mm 高度:24.4mm


 


圖:習作021-20121203-44-花梨貝殼盒02B-A



直徑:80.8mm 高度:23.5mm


這一個貝盒,嘗試另一種風格,就是將原來的圓頂,改車成平頂。


目的是,為了能較平穩的置放在桌面上。


 


圖:習作021-20121203-48-花梨貝殼盒03A-A



直徑80.6mm 高度:25.9mm


 


圖:習作021-20121203-47-花梨銅鑼燒-A



直徑:82.6mm 高度:25.3mm


當然,銅鑼燒盒,也不能缺席。


 


圖:習作021-20121202-17-黃檜長蓋梅瓶合照-A.jpg



多餘的時間,再來將梅瓶變化作怪一下。


 


圖:習作021-20121202-22-黃檜長蓋梅瓶01-A



直徑:41.9mm 高度:133.6mm


瓶身用老黃檜,肩部下垂,有一條肩線。瓶足的車法不同,足上也帶一條線。


最主要的是,瓶蓋順著肩勢把它給拉長了。用的是偏紅的花梨木,與瓶身的色澤對比較強烈些。


可惜,收得不夠細,長而不細,就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


 


圖:習作021-20121202-24-黃檜長蓋梅瓶02-A



直徑:44.5mm 高度:115.5mm


這個瓶身是一樣的材質,同一塊料。同樣的風格,只是瓶足少了一條線。


瓶蓋用的是相思木,色彩與瓶身感覺就較搭些。


雖然瓶蓋收得也不細,但是減少它的長度,就能避免瓶頭過重的感覺。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浮塵學車軹-218-月印明潭

圖:習作021-20121203-07-鐵刀花梨拼接盤-A.jpg



車製了一個小盤子,自個兒很喜愛,也很高興,想和部落格朋友分享一下喜悅。


 


 


圖:習作021-20121203-01-鐵刀花梨拼接盤-A.jpg




話說在工作室的角落,翻到一塊鐵刀木的薄板,大約 23m m 的厚度,長度 128m m,寬度 101m m


 


原本是幾年前為古琴配件尋找木料時,某位木材商給的樣本。只因黑白花紋璀璨的效果,和古琴的氣味不太搭。於是就沒採用這款鐵刀木。


既是樣本,本來就是很小的零碎料,而且還帶白標。


要如何才能作最大的利用,避掉白標,又能車成作品呢?


 


思考了許久,決定來車個小盤吧!在鐵刀的中心,另貼一塊花梨做盤足。可以增加盤的高度,也可以順勢車掉白標。


 


圖:習作021-20121203-04-鐵刀花梨拼接盤-A



圖:習作021-20121203-03-鐵刀花梨拼接盤-A



先用單螺絲固定,車完盤底後,反過來夾住圈足,接著車盤裡。


 


鐵刀木黑白條紋相間,白紋的部份有點鬆軟,黑白之間密度差異大,刀鋒如果不利,車起來會有小崩裂的情況。


 


圖:習作021-20121203-05-鐵刀花梨拼接盤-A.jpg



盤緣設計為圓弧的造型,圓滿討喜。鐵刀的特殊木紋,也隨之產生變化,增添一些不一樣的風采。


 


圖:習作021-20121203-06-鐵刀花梨拼接盤-A



像不像月光印照在黑色的水面上,輝映著陣陣漣漪。


 


圖:習作021-20121203-11-鐵刀花梨拼接盤-A.jpg



長度:126.3mm 寬度:100.7mm 高度:34.8mm


 


側看盤緣又像蓮葉的翻轉,柔美生姿。


 


可惜是長形木料,無法車成飽滿的圓。


不過,這種物料的侷限性,換個角度看,不也是一種缺陷美嗎!呵呵•••為自己開脫一下。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浮塵學車軹-217-樟木瓶與罐

圖:習作020-20121125-22-樟木瓶合照-A



陸續整理了幾段樟木粗胚,就來練車樟木。


 


圖:習作020-20121125-24-樟木罐-A



直徑:75.6mm     高度:58.9mm


自從參加了 Andy Chen 大師在台北的講座後,對於他那種薄如蛋殼的罐子造型,很入迷。就來練習挖空吧!


造型憑著印象中的殘存,重點在儘量的挖薄。


 


圖:習作020-20121125-26-樟木罐-A



但是樟木的纖維較粗而鬆,偶爾還會有亂紋,所以要車到細薄,就很令人神經緊張了。


中式的挖孔刀,純粹是用刮的。所以刀鋒不利或是用力太過,都會造成木纖維的撕裂,而形成坑坑洞洞。


參加講座之後,發現西式的刀法,並不純然是用刮的,也是有用削的。所以要找個時間,用高速鋼圓棒再來仿製一隻西式車刀來練習。


 


圖:習作020-20121210-01-樟木罐補蓋-A



輕靈小巧的樟木罐,握在手上把玩,手感還真是不錯。而且還能留下滿手的樟木香味。不過,既然是可儲存東西的,沒有蓋子總覺得有所欠缺。那就來設計一個可以搭配的蓋子。


這個蓋子,要有的功能,卻又要儘量避免破壞原有的造型。口緣就要儘量的薄,而且又要有能施力的。於是就車了個這樣的一個罐蓋。


罐蓋的材質是帶有濃濃的酸枝味的印尼紫檀”(原木地板商的稱呼),色澤深咖啡色,還蠻能搭配的,只是會搶了樟木本身的味道。


 


圖:習作020-20121125-27-樟木梅瓶01-A



直徑:96.3mm    高度:196mm


這段樟木較新鮮些,味道也較濃,木色帶點粉。


前陣子都在車相思與花梨,現在車起樟木相對的輕鬆愉快多了。


 


圖:習作020-20121125-32-樟木梅瓶02-A



直徑:78mm    高度:150mm


這段樟木,色澤帶點青。


瓶蓋剛好碰到木心,有出現一道裂痕。


 


圖:習作020-20121125-35-樟木梅瓶03瓶身-A



白泡泡,幼密密的瓶身,可惜的是腰部與底部各有一個節點。


 


圖:習作020-20121125-38-樟木梅瓶04瓶身-A



以上兩個,都只完成了瓶身,冬天天黑得快,來不及車瓶蓋。


 


以下是補上瓶蓋的留影。


圖:習作020-20121202-01-樟木梅瓶03加蓋-A



直徑:106mm    高度:225mm


 


圖:習作020-20121202-03-樟木梅瓶04加蓋-A



直徑:93.6mm    高度:193.5mm



除了肩部多一條線外,瓶蓋上也多幾條線,讓整個的作品的視覺效果豐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