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浮塵學車軹-213-仿FinialBox

圖:習作017-20121103-0-仿FinialBox-與原型比較-A



手上有一本 mark baker 所著的 Woodturning projects – a workshop guide to shapes


想藉由仿形器的練習,來吸收一些西洋造型線條的養份。


 


首先就來仿一個 尖頂盒吧!


 


圖:習作017-20121103-03-仿FinialBox-A.JPG



直徑:87.5mm   高度:176.4mm


只憑直覺,仿他的線條,並沒有依照原尺寸。


材料用的是相思木。


 


圖:習作017-20121103-06-仿FinialBox-A.JPG



西洋車製品講究挖空,不得不修的課程,所以也多少要找機會練習練習。


 


實作了之後,才能知所不足。也才能設法改進,原先的挖孔刀,就重磨了數次,刀型也進化了數回。但是,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再思考思考!


 


圖:習作017-20121103-13-長頸花瓶-A.JPG



直徑:49.7mm     高度:171.5mm


這塊木頭,是在一個學校停車場圍牆邊,被修剪下來的不知名樹枝。已風化許久,樹皮邊材都不存在了。可惜有裂且無味,興緻不高,於是就隨手亂車,車出了這麼一個怪樣的花瓶來。之所以記錄在 Blog 裡,就當做是失敗的造型,日日檢討警愓吧!


 


圖:習作017-20121103-20-有蓋矮梅瓶-A.jpg



原先有個矮梅瓶送給了遠來的長輩,卻回應說,印象中是有蓋子的,為甚麼拿到手時變成無蓋的?經輾轉解釋該造型本來就不適合有瓶蓋的。卻不被接受!


無奈,只好再車一個有瓶蓋的矮梅造型。


雖然是勉強車出來了,但是還是覺得哪裡怪?


 


唉!不順暢的一週,車出了三個失敗的物件(稱不上作品)。


 


後記:


那個尖頂盒,單獨看還不知不對在哪裡。和原圖片並排在一起,就發現問題在哪裡了!


尖頂太粗,盒身不夠扁平,蓋口深度不足,盒足因為彈刀變得過小。


於是找個時間,把尖頂再修細些,至於盒身的扁平度,則可能無解了,因為,漫說再架不上車床了,即使設法架上,修平了盒身,盒足就變長了,比例依舊是不對。只好放棄,下回找機會再重車一個。


 


圖:習作017-20121125-01-仿FinialBox重修後-A.jpg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浮塵學車軹-212-聽陳仲新先生講座

原由:


台灣木器車床協會趙理事長,在 11/17 安排旅美華人陳仲新先生(Andy Chen),假台灣木器車床協會,舉辦一場難得的講座。(http://tw.myblog.yahoo.com/jw!nIeni1.HHh5agndDWAvJ/article?mid=273



講題是


1.多彩車藝 polychromatic turning


2. 車製品造型設計


3. 高腳杯示範


車床工藝存在著一區相當精妙的拼接作品的領域,雖然我初入門,尚無能力涉足這個領域,而且西式的刀法,與所學的中式刀法相差甚鉅。但是好奇心的驅使,讓我也報名了這次的講習會。


 


二、經過


由於相機已損壞許久,所以並沒有照片可貼。就用文字記述一下當日的情況,以備日後回憶。


陳仲新老師,一位斯文又親切的紳仕,本來以為國外來的老師作講座,語言該怎麼辦。卻原來也不用擔心,陳老師是台灣人,國語流利得很。而且美式的開放作風,不管問題多簡淺,必定詳盡回應。真是樂壞了我這個車床的初學者。


經過趙理事長的介紹,才知道,陳仲新老師的多彩作品,在美國車床界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常常在美國的車床協會間受邀開講座。


一進到會場,講桌前就擺著四隻,小小的作品。直徑大約在 30mm ~ 60mm之間,令人興奮的是,終於親手見識到,作品削薄後所產生的精緻感。也有正在嘗試的非木無機材質。


講多彩車藝,原理方式計算細節注意不只有個人的做法,也介紹別人的作法最後總是期許能更上層樓。簡單明瞭,卻處處是重點。


造型設計,因為藝術是很主觀的,所以僅以自身的經驗講述原則。不對等不對稱拋物線自然流動曲線取材傳統。。。等等最後還是期許,能更上層樓。


現場陳老師示範車製了一只高腳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感受與觀察到西式刀法。用的是楓木,作品完成後,也是不用砂紙,就能展現平滑細緻的表面與杯內牆。


 


三、感想


最受感動的是那種不論作品大或小,都認真的用創作藝術品的心態去對待。


一個小小的高腳杯,連車帶講解,耗掉約兩小時的時間,就變得是很自然的一件事。老師說,有些多彩作品,一件就是三百小時呢!


這麼說,並非否定 "快",以為快就不是藝術。而是說,那種面對任何作品任何線條與細節的謹慎認真態度。


面對大師,真是處處如沐春風,處處是榜樣。充實而收獲良多。


 


延伸閱讀:


灰作不可


http://tw.myblog.yahoo.com/wave-gg/article?mid=8782&prev=8803&next=8519&l=f&fid=197


其中有精彩的實況照片,和詳細的重點筆記。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浮塵學車軹-211-長頸梅瓶

圖:習作017-20121027-01-作品合照-A



這個禮拜,仍然延續著上週的練習。為的是想要累積一些作品,好答謝別人的情份。


 


圖:習作017-20121027-03-相思梅瓶-A



直徑:71mm 高度:153mm


這個作品,將梅瓶的頸部拉長,折出一條領線。瓶口的口緣好像有點厚,少了一點靈巧,多了一分拙實。


 


這塊相思木的色彩,是淡黃與深褐相間。顯得輕快有文采。


 


圖:習作017-20121027-07-花梨印泥盒-A



直徑:78mm 高度:44mm


上週車給小兒子的花梨木銅鑼燒盒,沒兩天,就收到小兒子的實驗報告。結論是,口緣太薄,經不得摔,只掉到桌面上,就裂開了。難怪上週我就覺得哪裏不對勁。原來是沒注意到材質與設計的問題,這也顯示花梨木硬脆的特性。如果是用相思木來車製,我相信應該是不至於這麼慘吧!


嗯!下回找時間來試一下相思銅鑼燒。


 


沒轍了,自己車製時計設錯誤,趕快再補車一個吧!這次就特意將口緣留厚了,約 4m m ,期望能耐用些。還留了個開口大笑,也希望小兒子每天笑開懷。


 


圖:習作017-20121027-12-相思矮梅-A



直徑:79mm 高度:58mm


這個矮梅,應該看得出來,跟今天的長頸梅瓶是同一塊料吧!


造型上,將瓶口再縮小些,肩部的轉折誇張強烈些。整體的感受,就不同了。


 


超愛這種隨意而自由的變化,刀隨意走,意隨木走。彈刀幾次,下一秒該如何走都是未定之數。


 


很像手拉坯,只是土坯可以重塑,而木料是只有減不能增的,削掉一分就少一分,一切只能在懊悔中再尋求可能的契機。


 


這週就只有三件作品,只因為趕去參加了一場難得的盛會。


 


週日本想多趕些作品的,無奈已經沒了相思木粗柸。乾脆,作品少就少吧!欠人的就再多欠一週吧,先磨刀打粗柸了,是件頗累人的活兒!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浮塵學車軹-210-相思造型花瓶

圖:習作016-20121021-01B-作品合照-A



上週試車了相思木,這週就裁了兩段共得七塊20餘公分的料。大圓口刀磨一次,大概僅能修粗胚兩塊。


 


大哥從南部上來回家渡假,順道觀摩我的車床技術。當然,相思梅瓶又有兩支,尚來不及照像留影,就被帶回南台灣了。


 


圖:習作016-20121021-03B-相思梅瓶-A



高:166mm    直徑:82mm


這支是本週僅存的一支梅瓶。


 


圖:習作016-20121021-05B-相思花瓶-A



高:149mm    直徑:68mm


上週太太說我的作品線條都太過中國了,這週就來變化一下。


 


圖:習作016-20121021-29W-相思造型瓶-A



高:145mm   直徑:63mm


這樣還會中國嗎?


 


圖:習作016-20121021-11B-相思矮梅瓶-A



高:66mm    直徑:80mm


由於造型花瓶,並不需要車瓶蓋,就可以節省一小段的木料。


那麼,剩下一小節不上不下的,因為梅瓶車的順手,就隨手車個矮矮的梅瓶吧!


這個小瓶子,花紋真是特殊。在瓶肚上形成三個橢圓紋,彷彿是陶藝家的刻意裝飾。


當晚收工,不小心被小姨丈看到,當然就被索走了。為了留下那漂亮的花紋,特商量等拍完照再奉上囉!


 


 


圖:習作016-20121021-14B-相思矮梅瓶-A



高:56mm     直徑:76mm


唯一的一個矮梅被索走了,隔天週日,趕快再依樣車一個。以備未來車製的樣本。


可是天然的木花紋,是可遇不可求的。


 


圖:習作016-20121021-38W-花梨印泥盒-A



高:36mm   直徑:77mm


小兒子送嗩吶老師一個花梨木圓盒,當然自己也是要一個的。就再車一個囉!


越車是越順暢了。不過,好像還是有點盲點沒注意到。口緣的厚薄,好像會影響耐用的程度。


兒子收到銅鑼燒小圓盒,好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