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樂殿樓修復紀事

2013/04/20

維修前觀察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1-06-A

這一把南琶,民國八十初年浮塵在台北華聲南樂社跟吳昆仁老師學南管時,就見過這把老琶了。

吳老師很用心的調養這把老琶,可是,它的桐面實在是太老,九品處經過長期的使用與反覆重貼,使得桐面有點殘破不勝指力。於是商請鹿港 黃承祧 老師,幫老桐面做了神奇的開心手術。盡最大的努力,保留一塊老桐面!

後來,這把樂殿樓歸志恆兄所有。

就在 四月中旬接到志恆兄的緊急電話,告知帶樂殿樓出門,不慎跌倒,人無事,曲項卻斷裂,鳳尾脫落,需要修復。

這是老琶常見的損壞現象,每次遇到了都是一種挑戰。好友有難,當然是義不容辭了,當場允諾了下來。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1-01-A

04/20 麻煩在台北唸書的大兒子,將樂殿樓安全的帶了回來。斷頭的景象有點怵目驚心。

仔細的看,可以看到老桐面的開心手術。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1-04-A

曲項受損的詳細情況。

鳳尾脫落,曲項斷成兩截,天牌螺鈿脫落。此外並沒有其它的損傷。

說是挑戰,是因為,絃的兩端,是琵琶受力最大的地方,曲項部份由於加上槓桿原理,受力更大。然而因為用料的偏好,卻往往使得琴頸與曲項又是結構最脆弱的地方。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1-08-A

仔細觀察,相片中白色的部份,是前人的修補痕跡。而兩個圓凹底部,竟然不可思議的有兩個釘孔!正常的製作程序,是沒有出現的必要的。

鐵釘是補強,卻也是一種破壞

兩次的斷裂正好都在釘痕處,右邊是舊斷,左邊是新斷。



修復過程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1-07-A

觀察這次的新斷痕,裂得很乾脆,沒有粉碎性骨折,兩個斷裂面相當的密合。這意味著,膠合後的情況會很優良。

膠著劑我選擇防水適合油性木的太棒3,上膠後加壓固定,使膠層越薄越好。待膠乾。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1-14-A

再來將曲項與鳳尾的接合面整理乾淨,上膠黏合,綑上綿繩加壓待乾。這時要注意密合度與正確位置。一旦黏合要再拆掉,就困難重重了。我還真不知道市面上是否有太棒3的除膠劑?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1-17-A

與志恆兄取得共識,為了加強斷裂曲項的強度,所以打一支木栓來加強。

這是屬於非常不得已的措施。因為打木栓之前得先用電鑽引孔,這個引孔本身就是一個破壞。破壞要最小,所以決定只打一支木栓。打的位置和角度,也要審慎評估。

木栓只能打一支,強度要最大,破壞要最小,所以決定使用強韌的相思木心材,直徑6mm的圓棒來做木栓(約小於琴頸寬幅的 1/3)。

第一支車出後發現有斜向木紋,捨棄,再另車一支完全直木紋的木栓。要注意的是,栓與孔要密合,栓粗了,會造成曲項開裂的壓力,栓細了,就無法第一時間承受絃的拉力。時間久了容易脫膠受損。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1-20-A

鳳尾膠合已經過一天了,才小心施行木栓的膠合程序。引孔內灌進太棒膠,插入相思木栓,讓膠溢出。確保引孔內佈膠確實。為了太棒膠能夠充份的乾燥,綿繩仍未鬆開。



04/25  看膠痕已經完全乾了,拆掉加壓綿繩,馬上張絃試琴。

志恆兄指力強,偏好用粗絃,這意味著,絃的張力更強,兩端的受力相對的也大。所以上起絃來,真是令人戰戰競競。

小心翼翼的張完了四條絃,結果是OK的,承受得了四條粗絃的拉力。

經過數次的調音,絃的張力才穩定下來,維持標準的音高。再經過兩天的觀察,在正常的拉力外 ,再加上些許的推力,結果也 OK!再來的就是交給時間和意外來考驗了。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7-01斷處脫漆-A.jpg

04/27 此次的意外,在曲項的斷裂處,漆層也剝落了。最後就來將脫漆嚴重的外觀做個整理。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7-05-品加高-A.jpg

第二品的玳瑁皮,由於開心手術,讓它顯過低了,於是設法利用老竹皮來加以墊高。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29-06-補灰漆-A.jpg

這是補上灰漆的情形。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30-01-肩部傷-A.jpg

04/30  要整理乾了的灰漆時,發現一件悲慘的事了。

原本在琴肩的地方,漆外觀上有一修很細微的裂痕,本來以為只是表漆的乾裂。仔細一觀察,才驚覺一條裂痕竟然有新舊兩段,用手反向施加壓力,這下事情大條了,桶身木質一定傷到了。

急忙聯絡志恆兄,也迫不及待的打開補土層來看。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30-02-肩部木質舊傷-A.jpg

 竟然存在著兩道裂傷舊痕,一細一寬。寬的部份中間還被填進汽車補土,長期的不平衡受力,再加上這次的摔震力量,從舊傷往下延伸了約 5cm 的新裂痕。

再來設法補救這個病灶吧!


 

05/01  剛好遇到勞動節,我是勞工有假可休。就來想方設法囉!

圖:樂殿樓修復-20130501-02-修琴肩-A.jpg

療傷就先得清創,無法再利用的腐木去除掉,結果清出了一個大窟窿來。

右邊的細縫好處理,膠和木粉就可解決,左側的大縫就得另外補木片了。



圖:樂殿樓修復-20130501-04-修琴肩-A.jpg

依著清出和修整的裂縫角度,削出一塊白楊木補片。

同樣的,角度要越密合越好,而且不能使裂縫的兩側產生壓迫力。然後膠合待乾。



圖:樂殿樓修復-20130501-06-修琴肩-A.jpg

膠乾之後,再依琴肩的幅度,削去多餘的木料。即完成了琴肩的修補。

 

圖:樂殿樓修復-20130502-01-修琴肩補木灰-A.jpg

再多等二十四個小時,確保膠能完全乾透。

然後試試其牢固的程度,固定桶身推拉鳳尾,OK!膠合處再沒有撼動。這樣就安心許多了。

用生漆調木灰,將破壞的補土補平來(我還是不習慣選用汽車補土)。

圖:樂殿樓修復-20130430-05-琶銘補漆作業-A.jpg

漆層厚,乾燥的時間就會拉長許多,等待的空檔,就來修飾一下整體的外觀。

樂殿樓外觀的最大問題是用白色的補土,黑漆稍有耗損,補土的白色就外顯了出來。以桶身邊緣與琶銘處最明顯。白色的螺鈿與白色的補土,感覺整個銘文都糊掉了。

原因是補土的高度高過於螺鈿的厚度,黑漆當然就容易磨損囉!改善的第一步,就是將銘文筆劃間的補土挖沉些,很耗時間的慢活。



 

接下來的工序,就屬於漆工的活了。



先調黃土灰,將琴銘的白底填平。一次不夠,隔日稍乾後,再補一次。

三天後,連著肩部的木灰,一道磨平。肩部的木灰孔隙稍粗,再填細灰。

漆薄就快乾,隔日即可 # 800 水砂紙打磨。然後擦漆,讓整支琵琶的顏色得以平均。也將原先磨損了的桶緣與箍籐,再著上黑色。加強其該有的保護功能。

圖:樂殿樓修復-20130509-01-完成背全-A

經過擦漆三道,簡單的推光澤漆一道。終於也將樂殿樓整修完成了。

張絃試彈。先張老絃,竟然有一點銑音!

相品絃路的高度沒變啊!鳳嘴覆手的高度也沒變,怎會如此呢?細究其因,最有可能的是,琴肩的傷修補好變強壯,琴頸挺得直了。

所以就繼續張其他絃,果然再加上三條絃的拉力,銑音就改善消失了。不過原先Q彈的特殊韻味,稍減了些,而略增點剛強味,彷彿樂殿樓變年輕了。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就耐人尋味了。(別誤會,樂殿樓琶音中的老味還是很濃的)

而我是持前者正面的態度的。畢竟活得老,也要活得健康,是不是!



圖:樂殿樓修復-20130509-13-完成琶銘-A

琶銘經過整理,是不是也黑白分明,乾淨許多了。(可以和第一張照片對比一下)。

但是畢竟只是部份的修補,所以整個的漆面還是不平整的。而且擦上的生漆,是附著在原化學漆與汽車補土上,雖然有打毛處理,卻也拿捏不準可撐多久不會 落漆


明日週末(05/11),就要送回琶主人手上了,趁著今晚,再多彈彈,享受一下老琶的聲音。

 

<< 完結 >>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浮塵學車軹-227-蟲蝕海漂木的練習

圖:習作030-02130224-01-漂木瓶合照-A



 


這段木料,是七、八年前和一位朋友到海邊隨意亂撿的。


甚麼都不懂,撿回這段木頭,只是因為它用手鋸鋸得斷,兩支手也拿得回家而已。到現在也還不知道是何木料!


 


顏色青白色,很密實。可是這麼密實的木料,在海邊一樣被蛀得一條一條的大隧道。隧道正圓直徑約 8~ 9m m,切口整齊光滑,還有白色物質的牆壁粉光。問朋友怎麼會這樣?他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是 海蟲 咬的。至於是甚麼蟲?沒半點概念。


 


那時候撿回來要做甚麼?也沒想法。如今學了車軹,就拿來車瓶吧!


 


 


圖:習作030-02130224-02-漂木直瓶-A



直徑:58.2mm  高度:133.8mm


看到那一條正圓的隧道了吧!特意保留下來當紀念。其餘的孔及裂縫都用木粉填塞住。


瓶口刻意車薄車小。讓造型看起來別緻一點。


 


圖:習作030-02130224-06-漂木長甕瓶01-A



直徑:57mm  高度:111.9mm


這種造型,類似早時的酒甕,只是加上瓶口變化而成。正式造型名稱不知也。


 


圖:習作030-02130224-11-漂木長甕瓶02-A



直徑:58.7mm  高度:96.7mm


 


又一式。


木頭的肌理很細緻,密度又有點沉手。但是,一點味道也沒有。


 


圖:習作030-02130224-15-漂木球瓶-A



直徑:59.1mm  高度:69.7mm


 


這一件是球瓶。說是傳統的天球瓶,瓶口又不太像!


算了,我又不是研究古器物的學者專家。就自由自在的玩吧。像顆圓球,就簡單稱它球瓶囉!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子希參加全國決賽

去年十二月,子希取得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個人琵琶國中B組的參賽權。(http://tw.myblog.yahoo.com/chus-note/archive?l=f&id=5)


老師卻一口就勸子希放棄比賽。因為子希的資歷太淺,指定曲加自選曲,總共有三個曲子要學。基本功不夠,大曲子是很難學得來的。小曲子又上不得全國決賽的檯面。


他的分析,讓我們做父母的都深以為然。


但是,子希卻豪氣的想要試試全國決賽的舞台。承諾我們,不會半途哭泣的。


說實在的,做父母的真是為難,既要鼓勵子女勇敢的追求夢想,卻又要擔心他們的信心受打擊。不得已的決擇,只好陪著女兒承擔這成長必經的試煉。


於是由媽媽出面做 遊說 老師的企圖,經過一週的聯繫,終於說動了老師,願意陪子希冒這個險。


指定曲是: 獅子滾繡球彝族舞曲、律動 (三抽一)


自選曲:怒 (由老師安排)


 


接下來三個多月的練習,份量是很大的。為了加強基本功,所設計的進程,光執行一遍,就要耗到四十五到六十分鐘。


然後再一個曲子一個曲子學,最後一個月,再總整理調修樂曲的音樂性。


每天下課回家,都得再抽出二個小時的練習時間。


好在,最後一個月大會公布了指定曲彝族舞曲後,該專注的曲子,就只剩兩首了。


 


圖:20130326-琵琶全國決賽-02-A.jpg



時間是:2013/03/26


地點是:高雄市音樂館。


子希出發前還很高興,因為這是她的高鐵首航日。搭車地點在台中烏日站。


 


圖:20130326-琵琶全國決賽-09-A.jpg



子希參加的是個人琵琶國中B組(非音樂科系),該組從各地來參賽的,就有33位。上午安排有十六位選手,子希的出場序,在最後一號。所以下午一點報到後,還有一段很長的等待時間。


老師很認真的陪著子希在音樂館前的樹下,做暖身運動。讓左右手不會因為漫長的等待而僵硬掉。


 


圖:20130326-琵琶全國決賽-15-A.jpg



這幾個月的辛苦,為的就是這個全國性的舞台。


偌大靜肅的氣氛,令台下的我,雖然只是陪同者,卻也倒抽了好幾口冷空氣。


 


圖:2012全國琵琶個B033-朱子希-彝族+-A.JPG



能上得決賽舞台的,盡是各縣市的佼佼者。而子希應該是資歷最淺的吧!(沒資料可比對)。


雖然前一晚為了老師挑到一個指法錯誤而造成旋律上的小節點,練死了之後一時難以修正回來,一慌一急,幾個月來強繃的情緒,終究也是淚崩了。


然而當彝族舞曲進行一分多鐘後,我整個人都放鬆下來了。因為從從容的琴音中,我有信心子希可以撐住這場演出的。沒被昨晚的淚水所影響。


獲得的成績是 87.8 分,在 33 名參賽者中排名第 19 。比初賽時進步了 2 分。評審的評語,除了點出基本功的當然弱點之外,多是音樂性的讚美之辭。


分數進步,我固然高興,更高興的是,子希能夠經得起這麼盛大的舞台。畢竟,未來的世界是屬於他們的。


繼續加油!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浮塵學車軹-226-帶樹皮的練習

圖:習作029-20130223-01-樟根瓶合照-A





去年所收集到的樟樹頭,帶著一些條根。回家整理時將之切下,就一直擺著待乾。

今天隨意翻翻木料堆,發現了兩小段,估量著應該是足夠乾燥了吧!

隨手拿來試車玩玩,可是條根彎曲度大,而且很不圓整。如果要將樹皮去掉又修得圓整才來車造型,那麼可以得到的圓徑就小得可憐了。於是就決定來玩帶樹皮的造型!



圖:習作029-20130223-06-樟根直瓶-A


直徑:51.5m高度:145.1mm



用樟樹根做媒材,特點就是油脂很豐厚、很香,手感也更細緻、更沉。可惜樹根圓徑一般都不甚大。

看著一旁的那顆大樹頭,心中不免就很期待了!



圖:習作029-20130223-12-樟根梅瓶-A


直徑:67.1m高度:145.3mm



正面看,是梅瓶的標準型。側面看就成扁形的了。





圖:習作029-20130223-16-樟根長甕瓶-A


直徑:48.4m高度:103.4mm



這個造型有點像傳統的酒甕,卻較修長些。



圖:習作029-20130223-22-樟根長甕瓶-A




留下天然的樹皮,讓它在光潔的器物上,增添一些變化豐富的元素。

換上另一種心情來欣賞它,更有一種雋永的趣味在。



圖:習作029-20130223-24-樟根球瓶-A


直徑:52.7m高度:63.23mm



剩下一小段料,就車個小球瓶吧!



沒想到,隨意的玩玩,卻也能有個很不錯的體認。



Nice的一天。